以身體部位劃分:(19)【腳底】穴位
●滿布全身調和體內五臟六腑的十二條經絡,與任督二脈,共有361個穴位。
然而,這麼多穴位中,位於腳底的卻獨獨僅有「湧泉穴」!
(經外奇穴也是寥寥數個而已)
以身體部位劃分:(19)【腳底】穴位
●滿布全身調和體內五臟六腑的十二條經絡,與任督二脈,共有361個穴位。
然而,這麼多穴位中,位於腳底的卻獨獨僅有「湧泉穴」!
(經外奇穴也是寥寥數個而已)
以身體部位劃分:(18)【腳面】穴位
●認識腳部結構
(一)腳部骨骼圖
●腳部共有26塊不同的骨頭,通過韌帶和關節聯合組成將近30個關節。
腳部的運動大約涉及到30個肌腱。
●腳部可以分為 3 部分:(1)足後區(2)足弓區(3)前足區
(二)腳部足弓結構圖
●人體在支撐體重時,主要與地面接觸的是第一和第五蹠骨(中足骨)以及跟骨,
而在這三塊骨頭之間存在著三個足弓。分別是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和橫弓。
三個弓形成一個三角結構,維持足部結構的穩定。
【內容說明】
(一)腳面經絡穴位圖(共整理出32個腳面穴位)
(1)腳部經絡穴位與走向綜合圖
(2)腳面經絡穴位圖(正面)
(3)腳面經絡穴位圖(內側)
(4)腳面經絡穴位圖(外側)
(二)腳面共計6條經脈
常見的有25個穴位(不含蹆部、膝部):
(1)胃經:(●解谿) ,(衝陽),(●內庭) ,(●厲兌) 。
(2)膽經:(丘墟),(足臨泣),(俠谿),(●足竅陰) 。
(3)膀胱經:(●昆侖) (★22大要穴),(申脈),(金門),
(京骨),(束骨),(●至陰) 。
(4)脾經:(●隱白) ,(●太白) ,(●公孫) ,(商丘)。
(5)肝經:(●大敦) ,(行間),(●太衝) (★22大要穴),(●中封) 。
(6)腎經:(●太谿) (★22大要穴),(水泉),(照海)。
●附記:
分別點擊上列紅色(●穴名)~為重要穴位,
即能連結瀏覽該穴詳細內容(位置解剖圖,簡單取穴方法,主要功效。)
●增錄另一套理論~【腳底按摩】,其中的「腳面」反射區。
以身體部位劃分:(17)【腿部】穴位
【內容說明】
●下肢經絡穴位圖彙總
●主要預防功效
(一)腿部外側有三條陽經:
(1)足陽明胃經(腿前面)(從頭走足)
主治:以腸胃道及頭面五官疾病為主。
如胃病、腸炎、痢疾、消化不良、及頭痛、
面癱、眼病、牙痛、腮腺炎、咽喉炎等。
(2)足少陽膽經(腿外側)(從頭走足)
主治:以治療頭、身側面病症為主。
如偏頭痛、耳聾、耳鳴、眼病、肝炎、膽囊炎及脇肋、下肢外側疾患。
(3)足太陽膀胱經(腿後面)(從頭走足)
主治:以治療眼病、頭、項、背、腰骶部、下肢部疾病,
及神志病、癲癇等為主。
(二)腿部內側有三條陰經:
(1)足太陰脾經(腿內側前路)(從足走胸)
主治:以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為主,同時能治療生殖、泌尿系統疾病。
如胃痛、痢疾、消化不良、泄瀉、月經不調、痛經、尿滯留、遺尿等。
(2)足厥陰肝經(腿內側中路)(從足走胸)
主治:以治療前陰、小腹、肝膽及頭面病為主。
如頭痛、眩暈、面癱、眼疾、癲癇、膽道感染、肝炎、
脇肋痛、痛經、尿路感染、睪丸炎等。
(3)足少陰腎經(腿內側後路)(從足走胸)
主治:以治療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為主。也可治呼吸系統疾病。
如遺精、陽萎、早洩、浮腫、尿滯留、遺尿與腰痛、咳血、氣喘
及喉痛、牙痛、失眠、眩暈、耳鳴、視力減退等疾病。
●腿部共計6條經絡。
常見的有36個穴位(含膝部)(不含腳部):
(1)胃經:(髀關),(扶兔),(梁丘),(犢鼻),(●足三里) (★★十大要穴),
(上巨虛),(下巨虛),(●豐隆) 。
(2)膽經:(●環跳) (★22大要穴),(●風市) ,(膝陽關),
(●陽陵泉) (★★十大要穴),(光明),(●陽輔) ,(懸鐘)。
(3)膀胱經:(●承扶) ,(●殷門) (★22大要穴),(●委陽) ,
(●委中) (★★十大要穴), (承筋),(●承山) ,
(●飛揚) ,(跗陽),(●崑崙) (★22大要穴) 。
(4)脾經:(●三陰交) (★★十大要穴),(地機),
(●陰陵泉) ,(●血海) ,(箕門)。
(5)肝經:(膝關),(●曲泉) ,(陰包),(●足五里) 。
(6)腎經:(●太谿) (★22大要穴),(●復溜) ,(●築賓) ,(●陰谷) 。
●附記:
分別點擊上列紅色(●穴名)~為重要穴位,
即能連結瀏覽該穴詳細內容(位置解剖圖,簡單取穴方法,主要功效。)
以身體部位劃分:(16)【膝關節】穴位
●認識膝關節
膝關節是由股骨(大腿骨)、脛骨、腓骨及臏骨(膝蓋骨)所組成。
其周圍相關的主要構造:(1)關節囊(2)韌帶(3)半月板
【內容說明】
(一)膝部經絡穴位圖
共整理出20個保養膝關節的相關穴位,
穴位圖示如下,分正面、後面、內側、外側共四圖。
每張圖皆以端坐時自己觀看的角度製成,
並加註各穴定位,以期能找到正確位置!
(1)膝部正面穴位圖
(2)膝部後面穴位圖
(3)膝部內側穴位圖
(4)膝部外側穴位圖
(二)膝部共計6條經脈20個穴位。(不含其他腿部、腳部)
(1)胃經:陰市, 梁丘,犢鼻(外膝眼),(●足三里) (★★十大要穴)。
(2)脾經:(●陰陵泉) ,(●血海) 。
(3)膀胱經:浮郄,(●委陽) ,(●委中) (★★十大要穴),合陽。
(4)腎經:(●(陰谷)
(5)膽經:膝陽關,(●陽陵泉) (★★十大要穴)。
(6)肝經:膝關,(●曲泉) ,陰包。
(7)經外奇穴:內膝眼,鶴頂,膝內,臗骨。
●附記:
分別點擊上列紅色(●穴名)~為重要穴位,
即能連結瀏覽該穴詳細內容(位置解剖圖,簡單取穴方法,主要功效。)
以身體部位劃分:(15)【指腕部】穴位
以身體部位劃分:(14)【手臂部】穴位
將(手臂)劃分為(手臂外側)與(手臂內側)
【手臂外側】
(一)手臂外側(背面)經絡穴位圖
以身體部位劃分:(13)【臀部】穴位
【前言】
(一)背部、腰部、臀部的劃分。
以身體部位劃分:(12)【腰部】穴位
【前言】背、腰、臀部的劃分,與腎臟的位置。
以身體部位劃分:(11)【背部】穴位
【內容說明】
(一)從解剖學角度看,背俞穴的分布和脊柱神經節段的分布大致吻合,
內臟疾病的體表反應區常常也是回應穴位的所在之處。
對穴位的刺激,透過神經的反射,達到消除病痛,抵禦疾病的目的。
以身體部位劃分:(10)【腹部】穴位
(二)上腹部(含肚臍線)共計6條經脈26個穴位。
常見的有18個穴位:
(1)任脈:(●神闕~即肚臍) (★22大要穴),(●中脘) (★★十大要穴),
上脘,巨闕。
(2)腎經:(●肓俞) ,商曲,陰都,幽門。
(3)胃經:不容,梁門,太乙,滑肉門,(●天樞) 。
(4)脾經:(●大橫) 。
(5)肝經:(●章門) ,(●期門) 。
(6)膽經:京門,(帶脈)。
以身體部位劃分:(7)【頸部】穴位
【頸部】穴位分為「前頸區」與「後頸區」。
【前頸區內容說明】
(一)前頸區經絡穴位圖
(三)前頸區共計4條經脈9個穴位。
(1)任脈:(●天突) ,(●廉泉) 。
(2)大腸經:(扶突),(天鼎)。
(3)胃經:(●人迎) ,(水突),(缺盆),(氣舍)。
(4)小腸經:(●天窗) 。
【後頸區內容說明】
(一)後頸區經絡穴位圖
(三)後頸區共計4條經脈6個穴位。
(1)督脈:(啞門),(●風府) 。
(2)膽經:(●風池) (★★十大要穴),(●完骨) 。
(3)膀胱經:(●天柱) 。
(4)三焦經:(天牖)。
●附記:
分別點擊上列紅色(●穴名)~為重要穴位,
即能連結瀏覽該穴詳細內容(位置解剖圖,簡單取穴方法,主要功效。)
以身體部位劃分:(1)【頭部】穴位
【內容說明】
(一)兩個額角的中線是【督脈】。
額角與督脈的1/2處是【膽經】,左右各一條。
額角與督脈的1/3處是【膀胱經】,左右各一條。
(二)
(1)
頭部第一道線:【督脈】是陽脈之海
督脈主治: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生殖系統、運動系統等病症。
而頭部、腦部之疾病更非督脈莫屬。
(1─1)
督脈此段計有10個穴位(由下而上為其順序)
(瘂門), (●風府) ,(腦戶),(強間),(後頂),
(●百會)(★22大要穴),(●前頂) ,(囪會),(上星),(●神庭) 。
(2)
頭部第二、三道線(分列左右兩旁):【膀胱經】
膀胱經主治:眼、耳、口、鼻、喉病,發熱病,神志病,膀胱病,
以及項背腰痛,臀、下肢、小腿等部疾患。
(2─1)
膀胱經此段計有7個穴位(由上至下為其順序)
(曲差),(五處),(承光),(通天),(絡却),(玉枕),(●天柱) 。
(3)
頭部第四、五道線(分列左右兩旁):【膽經】
膽經主治:頭部、眼、耳、口、鼻、喉病,發熱病,
以及胸脇部、下肢外側和臀部等疾患。
(3─1)
膽經此段計有6個穴位(由上至下為其順序)
(頭臨泣),(目窓),(正營),(承靈),(腦空),(●風池) (★★十大要穴)。
●附記:
分別點擊上列紅色(●穴名)~為重要穴位,
即能連結瀏覽該穴詳細內容(位置解剖圖,簡單取穴方法,主要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