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尪仔仙】概說
縱觀世界各國玩具的發展歷史中,並無類似「尪仔仙」的玩具,
故可說 :
【尪仔仙】是台灣特有的玩具。
【尪仔仙】是最具代表性的台灣玩具。
『起源』
台南古蹟「媽祖樓」旁的「東台塑膠工廠」,
為最早生產尪仔仙之一,
它可以說是尪仔仙的發源地。
『回顧』
在各種機製電動玩具興起之前,在街頭巷尾的「柑仔店」裡,
最吸引小朋友的,應該就是懸掛在「抽當」紙板上的尪仔仙。
這些耳熟能詳的民俗故事人物的塑形,
加上顏色瑰麗,造型豐富、浮雕式的立体小玩意,
便成了小孩子心目中夢寐以求的東西了。
難怪小孩子一有幾毛錢的零用錢,
就往柑仔店衝,一試尪仔仙抽當的運氣。
通常都只會抽到小狗、葡萄、小汽車、‧‧‧‧‧等等小仙,
若能抽中那掛得最高處的「千手千眼觀音」或「齊天大聖」等等大仙,
就像大人們中了「愛國獎券」!樂得晚上作夢都會偷笑 !
(記憶中,我的童年中都未曾擁有過任何大仙的尪仔仙 。)
『名稱』
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名稱,不同年代又有著不同的名稱:
早期的尪仔仙則稱之為【動物仔】、【糯米尪仔】(見圖)、【尪仔仙】、
中部地區叫做【珞記尪仔】,早期是否用「賽璐珞」所製造,不得而知 ?
高雄地區叫它【扁扁】,因為尪仔仙是用塑膠製作的扁型人形玩具。
也有稱它為【吐牌】, 因要用手去吐(彈)而稱為吐牌。
另有人叫它【塑膠玩具】,【塑膠尪仔】,【鬥片】,【拼拼】,【藝尪】,
【躲避仙】(高雄大寮地區特有稱法),【化學】(眷村稱法),等等,
近二十年來,人們則多以【鬥片】、【戰鬥片】和【鬥標】來稱呼。
『材質』
它是一種由塑膠製成各種五顏六色的浮雕,摸起來具有立體感,
有半透明和不透明兩種,
到了民國70年代以後,還有夜光功能的。
『尺寸大小』和『造型』
(一) 40,50 年代
小仙:約 2 公分左右,為單色,內容幾乎包括了生活中所有的物件,
如香蕉、鳳梨、時鐘、寶塔、飛機、汽車、各種動物、‧‧‧‧‧等等,
它們大多是鮮亮耀眼的單純原色,像寶石一樣透明並且發亮。
小朋友擁有的數量最多,是一些遊戲的主角,也是最讓人懷念的玩具。
中仙:約 8 公分左右,仍為單色。
大仙:約 15 公分以上,最大的將近 30 公分。則為手工彩繪,精緻而豔麗。
它並不適合用來玩競賽遊戲,只能收藏或是兒童當作財富。
中仙與大仙的內容,多以造型十分優美的民間故事和神話人物為題材,
諸如腳踏風火輪的哪吒,騎四不像的姜子牙,孫悟空‧‧‧‧‧等等,
大仙尪仔仙是孩童們夢寐以求追尋的目標,卻非常難以實現。
故一枚大仙的尪仔仙,視其大小尺寸,
可交換數十枚甚至數百枚的小仙尪仔仙。
早期尪仔仙上方則有一個小圓圈的造型,
可用線將尪仔仙的小圓圈串起,以便蒐集;
很多女孩子會拿線把它們通通串在一起,
可以做成漂亮的項鍊或手環。
假使不小心把圈圈折斷,無論它有多大多美,便立刻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二) 60,70 年代
到了民國60年代後,
尪仔仙便開始以流行卡通、漫畫、電影和布袋戲為其主要造型。
至民國70年代末,
則發展出圓形或長型卡片的形式,材質也更加厚實,更方便用來〝戰鬥〞。
約7-80年代的尪仔仙,上頭已經沒有小圈圈 了 !
『玩法』
(一)
兩人(或多人)各持一枚尪仔仙,輪流用手指彈射,
看誰的尪仔仙先疊在對方上面,
(或鑽至對方下面,玩法任由双方先予約定)
便可贏得對方那枚尪仔仙。
為了容易壓過對手,有不少人會用立可白來增加尪仔仙的厚度,
甚至是將前緣用火燒烤至微翹,覺得比較容易騎上對手的尪仔仙。
(二)
畫兩條平行線,其間相距約1.5~2公尺,
双方猜拳後,輸的先擲,贏的後擲。
決勝負方式(1)
擲完,由離線近的一方,將手掌撐開,測量兩枚尪仔仙的距離,
若距離是在所謂的【 1 ●ㄌㄧㄚ 】之內,對方就算輸了一枚小尪仔仙。
(附註:【 1 ●ㄌㄧㄚ 】即是將手掌撐開,姆指與小指之間的距離。)
若擲在線上,
可以在尪仔仙仍接觸著線的原則上左右移動進行捕捉(張開手捕捉),
在線上輸贏是加倍的,被捉到則輸2枚尪仔仙。
決勝負方式(2)
後擲的尪仔仙敲到先擲的尪仔仙,則可贏2枚尪仔仙。
後擲的尪仔仙正好壓在先擲的尪仔仙,則可贏4~6枚尪仔仙。
後擲的尪仔仙鑽至先擲的尪仔仙下面,則可贏12~24枚尪仔仙。
(這要有很大的巧合及運氣)
若先擲的已經在線上,
後擲者敲到或是正好壓在上方或鑽進底部,
則是預設規則的加倍。
下一回合就由贏家先擲,再分勝負,
若無勝負輸贏的,則由離線遠的先擲下回合。
(附註:寶塔尪仔仙,質材略厚,較有重量,適合當主仙,用來擲擊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