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7-5)(●足太陰脾經)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8-1.jpg  
 
                大包穴(屬「」)
 
(一)【大包穴】效用
      (1)全身疲乏,四肢無力。
      (2)肺炎,氣喘,胸膜炎,胸脇痛,膀胱麻痺,消化不良。
   
(二)位置解剖圖
      8-2.jpg  
 
(三)簡單取穴方法
      8-3.JPG  
 
(四)自我按摩法(力道:適度)(時間:左右各1~3分鐘)
      8-4.jpg  
          食指彎曲,壓在中指上,用中指指尖揉按。
 
    (五)輔助治療的配穴
         (1)胸脅痛:大包,三陽絡(三焦經)、郄門(心包經)
                         陽輔(膽經)、足臨泣(膽經)    
 
     (案例)【船長暈癱    墾丁觀光船險回不了岸】
             2014年5月31日(星期日),下午四點半,
             41名乘客買了350 元船票,搭上墾丁紅柴坑的小海豚半潛蜓,
             打算花40分鐘在岸邊一公里以內的海域,
             透過艙內透明玻璃觀看海面下景致。
 
             不料才開船約五分鐘,船身就開始左右搖晃,
             一名乘客趕到駕駛座一看才發現,
             船長身體竟然向右傾斜,右嘴角不斷吐出白沫,慢慢癱軟坐倒地板上。
 
             她嚇得大叫,整船乘客頓時一片驚慌,
             有人打電話報案,有人急著找尋救生衣。...............
 
             同船有位乘客是護士退休,懷疑船長有中風現象,
             連忙拍打船長肩頸、腰間【大包穴】及刺激【人中穴】,
             船長才慢慢甦醒過來,然後撐起身子,把船開回岸,
             化險為夷解除了一場大災難。
 
 
 
 
 本文係多方彙總,以作為自己保健參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權,煩請知會,將立即刪除。

半呆鬍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1.jpg  
 
               大橫穴(屬「脾經」) 
 
(一)【大橫穴】效用
      (1)主治大腸疾病尤其對習慣性便秘、腹脹、腹瀉、
          小腹寒痛、腸寄生蟲等症,有良好功效。
      (2)多汗,四肢痙攣,肚腹肥胖。
 
(二)位置解剖圖
      7-2.jpg  
 
(三)簡單取穴方法有二
      (A)
      7-3.jpg  
      (B)
      7-4.jpg  
 
(四)自我按摩法(力道:適度)(時間:左右各1~3分鐘)
      7-5.jpg  
          食指彎曲,壓在中指上,以中指指尖垂直下壓。
          ( 此時吸氣、縮腹,效果更佳 !)
 
    (五)輔助治療的配穴
         (1)腸道蛔虫症:大橫、四縫(奇穴)或足三里(胃經)
         (2)腹疼痛、洞泄:大橫、天樞(胃經)、中脘(任脈)
                                  關元(任脈)、足三里(胃經)、三陰交(脾經) 
 
 
 
 
    
  本文係多方彙總,以作為自己保健參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權,煩請知會,將立即刪除。

半呆鬍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1.jpg  
 
                 血海穴(屬「」)
 
(一)【血海穴】效用
      (1)主治一切血病及月經不調、崩漏(月經過多)、經閉等症
      (2)蕁麻疹,濕疹,丹毒,癱瘡,膝痛。
    
(二)位置解剖圖
      6-2.jpg  
 
(三)簡單取穴方法
      6-3.jpg  
 
(四)自我按摩法(力道:適度)(時間:左右各1~3分鐘)
      6-4.jpg  
 
    (五)輔助治療的配穴
         (1)月脈不調:血海、帶脈(膽經)
         (2)膝關節炎:血海、梁丘(胃經)、足三里(胃經)、陰陵泉(脾經)
         (3)風疹:血海、三陰交(脾經)、曲池(大腸經)、合谷(大腸經) 
 
 
 
 
     
  本文係多方彙總,以作為自己保健參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權,煩請知會,將立即刪除。

半呆鬍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5-1.jpg  
 
                 陰陵泉穴(屬「」)
 
(一)【 陰陵泉穴】效用
      (1)小便不通,有尿尿不出來,小腹鼓脹,
          甚至引起臍下水腫,傷害腎與膀胱。病名叫「小便癃閉」。
      (2)腹脹,腹絞痛,腸炎痢疾,膝痛。
      (3)尿瀦留(膀胱內積有大量尿液而不能排出,稱為尿瀦留)
          尿失禁,尿路感染,月經不調。
     
(二)位置解剖圖
      5-2.jpg  
 
(三)簡單取穴方法
      5-3.jpg
 
(四)「陵泉穴」與「陵泉穴」,兩者容意混淆。
      5-3-1.JPG  
 
 (五)附近穴位 : 曲泉(屬肝經)
       5-3-2.JPG  
 
 (六)自我按摩法(力道:重)(時間:左右各1~3分鐘)
      5-4.jpg  
 
    (七)輔助治療的配穴
         (1)失禁遺尿不自知:陰陵泉、陽陵泉(膽經)
         (2)腹寒:陰陵泉、三陰交(脾經)
         (3)水腫盈臍:陰陵、水分(任脈)
         (4)霍亂:陰陵,承山(膀胱經)、解溪(胃經)、太白(脾經)
         (5)癃閉腹水:陰陵泉、水分(任脈)、中極(任脈)
                            足三里(胃經)、三陰交(脾經)
         (6)黃疸:陰陵泉、三陰交(脾經)、日月(膽經)
                      至陽(督脈)、膽俞(膀胱經)、陽綱(膀胱經)
 
 
 
 
 
  本文係多方彙總,以作為自己保健參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權,煩請知會,將立即刪除。

半呆鬍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地機-1.jpg  
(2021/06/30增補)
 
地機-2.JPG  

半呆鬍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漏谷-1.jpg  
(2021/06/30增補)
 
漏谷-2.JPG  

半呆鬍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jpg  
 
                三陰交穴(屬「」)
 
提醒:孕婦禁按此穴
 
(一)【三陰交穴】效用
      (1)婦科主穴,主治婦女的一般疾病:子宮功能性出血,月經不調,
                                                     經痛,帶下,不孕。
      (2)男女的生殖器官疾病:遺精,遺尿,陽萎。
      (3)腹脹,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腸絞痛,腹瀉,失眠,神經衰弱,
          全身無力,下肢麻痺,神經痛,腳氣病。
      (4)去頭皮屑(因此穴能除瘀血,生新血,增加皮脂代謝。)
 
(二)位置解剖圖
      4-2.jpg  
   
 
(三)簡單取穴方法
      4-3.jpg  
 
(四)自我按摩法(力道:適度)(時間:左右各1~3分鐘)
     提醒:孕婦禁按此穴
      4-4.jpg  
 
    (五)輔助治療的配穴
         (1)飧(ㄙㄨㄣ)泄:三陰交、陰陵泉(脾經)
              (亦作“飱洩”。中醫病名。
               指大便泄瀉清稀,並有不消化的食物殘渣。)
         (2)白濁遺精:三陰交、氣海(任脈)
         (3)小兒急性腸炎:三陰交、天樞(胃經)、合谷(大腸經)
         (4)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三陰交、中脘(任脈)
                                        內關(心包經)、足三里(胃經)
         (5)癃閉(濕熱下注):三陰交、陰陵泉(脾經)
                                        膀胱俞(膀胱經),中極(任脈)
              (癃閉,中醫病名。又稱小便不通;尿閉。
                以小便量少,點滴而出,甚則閉塞不通的一種疾病。)   
 
 
 
 
  
  本文係多方彙總,以作為自己保健參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權,煩請知會,將立即刪除。

半呆鬍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3-1.jpg  
 
                  公孫穴(屬「」)
 
(一)【公孫穴】效用
      (1)胃痛,腹痛,嘔吐,腹瀉,痢疾。
      (2)生理痛,月經不調,足踝痛,顏面浮腫,食慾不振。
      (3)胸悶,腹脹。
   
(二)位置解剖圖
      3-2.jpg  
 
(三)簡單取穴方法
位於「第一中足骨」的基底部下緣的凹陷處。(2021,9,7,增補)
(不必管(太白穴)後多少公分!)
      3-3.jpg    
 
(四)自我按摩法(力道:適度)(時間:左右各1~3分鐘)
      3-4.jpg  
 
    (五)輔助治療的配穴
         (1)嘔吐痰涎、眩暈不已:公孫、豐隆(胃經)、中魁(奇穴)、膻中(任脈)
         (2)中脘停食、疼刺不已:公孫、解溪(胃經)
                                             中脘(任脈)、三里(足三里?)(胃經)
         (3)脇肋下痛:公孫、支溝(三焦經)、章門(肝經)、陽陵泉(膽經)
         (4)久瘧不食:公孫、內庭(胃經)、厲兌(胃經)
         (5)足趾麻痛:公孫、束骨(膀胱經)、八風(奇經)。
 
 
 
 
 
  本文係多方彙總,以作為自己保健參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權,煩請知會,將立即刪除。

半呆鬍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1.jpg  
 
                  太白穴(屬「」)
 
(一)【太白穴】效用
      (1)胃痛,腹脹,吐瀉,痢疾,腸鳴。
      (2)便秘,腳氣,痔瘡。
      (3)小腿抽筋,腳部冷虛。
      (4)調控血糖指數,血糖高者可使其下降,低者則可上升。
    
(二)位置解剖圖
      2-2.jpg  
 
(三)簡單取穴方法
      腳拇趾根部有一塊骨頭突出,後方凹陷的地方即是。
 
(四)自我按摩法(力道:適度)(時間:左右各1~3分鐘)
      2-3.jpg  
 
    (五)輔助治療的配穴
         (1)腹脹食不化、鼓脹腹中氣大滿:太白、公孫(脾經)
         (2)腸鳴:太白、公孫(脾經)、大腸俞(膀胱經)、三焦俞(膀胱經)
         (3)腸癰痛:太白、陷谷(胃經)、大腸俞(膀胱經)
         (4)腹脹:太白、復溜(腎經)、足三里(胃經)
 
 
 
 
 
  本文係多方彙總,以作為自己保健參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權,煩請知會,將立即刪除。

半呆鬍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1.jpg  
 
                  隱白穴(屬「」)
 
(一)【隱白穴】效用
      (1)月經崩漏(過多),子宮痙攣(經痛)
      (2)小兒疳積(消化不良),腸炎,腹瀉,多夢。
      (3)腹脹不得安臥,便血,尿血。
 
(二)位置圖
      1-2.jpg  
 
(三)簡單取穴方法
      如上圖示
 
(四)自我按摩法(力道:適度)(時間:左右各1~3分鐘)
      1-3.jpg  
 
    (五)輔助治療的配穴
         (1)月經過多:隱白、氣海(氣海俞?)(膀胱經)
                             血海(脾經)、三陰交(脾經)
         (2)衄血劇不止:隱白、委中(膀胱經)
              衄:(音ㄋㄩ \) 泛指人體各部位的出血。
         (3)不得臥:隱白、天府(肺經)、陰陵泉(脾經)
         (4)吐衄血:隱白、脾俞(膀胱經)、上脘(任脈)、肝俞(膀胱經)
         (5)便血:隱白,足三里(胃經)
         (6)尸厥、不知人、脈動如故:隱白、大敦(肝經)
 
 
 
 
 
本文係多方彙總,以作為自己保健參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權,煩請知會,將立即刪除。

半呆鬍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0.jpg  
       【脾經】總論
    
(一)【脾經】的循行路線
(1)動畫(藍色線條體內循行路線紅色線條體表循行路線。)
           0-1.jpg  
 
(2)詳圖
 0-2.jpg  
 
(二)【脾經】的穴位
 0-3.jpg  
 
(三)【脾經】的症候
 
(1)主要器官與組織:胃,肋間部組織,腦。
 
(2)器官功能:精神功能,消化,營養吸收不正常,
                   肌系統,內分泌系統,免役系統。
 
(3)主要疾病:不安的狀況,經神異常,失去意識,惡夢,
                   胃、腸功能異常(腹瀉、嘔吐),貧血,
                   急性與長期月經週期失調,下肢痛風,下肢末梢血管炎,
                   維生素缺乏症,黃疸病。
 
(4)外經病候:風濕痛,頭重,體重,發燒,肢倦乏力麻木,
                   心下急痛,舌本強,腿膝內側寒冷感,腿足浮腫,
                   膚黃,目黃,頷、頰部疼痛,四肢肌肉萎削。
 
(5)內臟病候:胃痛,吞嚥困難,大便溏泄,嗜睡,納食減少,黃疸,
                   腹滿腫脹,小便困難,腹部痞塊嘔惡,腸鳴。
 
(6)亢進時出現的病症:食慾不定,胃艱,肋下部疼痛,嘔吐,排氣,
                               足、膝關節疼痛,腳拇指活動困難,失眠。
 
(7)衰弱時出現的病症:消化不好,胃脹氣,排泄物囤積,上腹部疼痛,
                               嘔吐肢倦乏力麻木,腿部靜脈曲張,嗜睡,皮膚損傷。
 
(註1:十二經脈,入腑藏者,以為內經,行於四肢及皮膚者,以為外經也。
 故經絡病變,或表現為局部的外經病候,或表現為內臟病候,二者往往同時兼見。)
 
(註2:中國古代文獻沒有關於解剖學上「胰臟」的明確記載,
但有學者認為中醫理論的「脾」其實對應的是現代醫學的「胰臟」
因為中醫理論將「脾」與「胃」和人體的消化功能緊密地聯繫起來。) 
 
 
 
 
 
 
 
本文係多方彙總,以作為自己保健參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權,煩請知會,將立即刪除。

半呆鬍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