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穴(屬「膀胱經」)
(2021/07/01更正定位)
(一)【昆侖穴】效用
(1)主治 : 婦女卵巢、男性睪丸功能及病症。
(2)保健調理 : 頭痛,項強,目眩,肩痛,腰背痛,坐骨神經痛,關節炎,
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難產胎盤不下,腳氣。
(二)位置解剖圖
本穴位於腳外側,而腳內側的是「太溪穴」(屬腎經)見下圖,兩者易混淆 !
(三)簡單取穴方法
如上圖示
(四)自我按摩法(力道:輕)(時間:左右各1~3分鐘)
(1)此處刮按非常疼痛,開始慎勿大力。
(2)孕婦禁大力。
(五)輔助治療的配穴
(1)目赤:太淵(肺經)、陽溪(大腸經)、崑崙。
(2)踝跟骨痛:絕骨(又名懸鍾)(膽經)、崑崙、丘墟(膽經)。
(3)小兒陰腫:崑崙、太溪(腎經)、太衝(肝經)。
(4)腰背痛:環跳(膽經)、委中(膀胱經)、崑崙。
(5)轉筋、目眩:承山(膀胱經)、崑崙。
(6)穿跟草鞋風:崑崙、丘墟(膽經)、商丘(脾經)、照海(腎經)。
(7)便毒、癰疽:承漿(任脈)、三陰交(脾經)、崑崙。
(癰疽泛指損傷面較大較深的瘡瘍腫毒。)
(8)喘逆:神門(心經)、陰陵泉(脾經)、崑崙、足臨泣(膽經)。
(9)咽頭結核:崑崙、僕參(膀胱經)。
(10)足搐搦(搐搦即抽搐,俗稱抽風):崑崙、解溪(胃經)、
足臨泣(膽經)、陷谷(胃經)。
本文係多方彙總,以作為自己保健參考之用。若疏忽而侵權,煩請知會,將立即刪除。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