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現 [ 老鐵馬 ] 往日的多種風貌 ( 7 )
續前篇
( 十一 ) [捏麵人] 與 [看桌文化]
相傳三國時代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七縱蠻將孟獲,孟獲終於臣服,
孔明班師回朝,途中須經瀘水溝,正當軍隊準備渡江之時,
突然狂風大作,浪激千尺,鬼哭神嚎,大軍無法渡江。
此時孔明招來孟獲問明原因,
孟獲回報:「兩軍交戰,戰亡將卒無法返回故里與父母妻兒團聚,
故在此將興風作浪,阻撓回程,軍師若要順利渡江,
須用四十九顆人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
孔明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哪有太平之時,再殺四十九條人命 ?
遂心生一計,即命廚子用米麵為皮,內包黑牛白馬之肉,捏塑出七七四十九個頭顱,
算準時辰,陳設香案,灑酒祭江,剎那風平浪靜,萬里無雲,大軍順利渡江。
所以捏麵人又稱之為 「江米人」 ,
後人並尊[孔明]為捏麵人的祖師爺。
捏麵約在民國初年傳入台灣,稱為 「糯米尪仔」 ,
早期與本地繁複的廟會活動結合而相輔相成;
舉凡建醮、中元普渡、廟神千秋日等,
以裝飾菜餚為功用的捏麵藝術 , 都可以在長長的「看桌」上發現它們的蹤影,
借助捏麵的陪襯,以增益其視覺效果 , 排場有令人咋舌的滿漢全席。
(古時富貴府第,宴客前常以麵糰捏作山珍海味,供賓客欣賞,叫做「看桌」;
逢年過節,捏作三牲五禮,用為祭品,叫「供桌」。
現在麵製祭品,通稱 「看桌」 )
捏麵作品的良莠,取決於捏法與工具。
捏麵藝人將麵團在手中捏、搓、揉、掀 ,
搭配各種工具加以點、切、刻、劃、塑,
頃刻之間,人物成形,栩栩如生。
除了靈巧、熟練之外,尚需各種創意,
而其使用的工具包括:墨筆,用來繪製人物的細部;
剪刀,剪裁出各種花葉、手腳等;
竹籤,作為作品的骨架支撐。
依造型、習慣、和民俗風情的不同,捏麵人可以分為北、中、南三個不的發展系統。
中部的發展以鹿港為中心,
早期鹿港為一繁華的通商口岸,常接受外來的新事物,因而成為捏麵人最早的起源地,
中部的捏麵人主要是融入節慶用途中,因此大多捏一些雞鴨魚肉做為祭品,
尤其是冬至時,家家戶戶都會在木板或紙板上捏一些三牲來祭拜,
祭拜完後,還可以煮來當湯圓吃,
所以, 中部還稱捏麵人為[雞母狗鴨] (台語)。
此外,也有以捏麵人做為童玩之用的。
至於北部則因城街鎮繁華,捏麵人的發展就較具商業化,
許多跑江湖的捏麵貨郎,會在節慶及夜市中,捏出很多漂亮的捏麵人來吸引顧客,
除了可以吃外,這些捏麵人的造型通常也較新潮和進步。
南部因為民風純樸再加上天氣炎熱,捏麵人的餡容易發霉、裂開。
因此這裡的捏麵人主要以鹹鴨蛋為主體,
再加上頭、尾作各種動物或蔬菜的造型,放在供桌上,作為裝飾之用。
以鹹鴨蛋為主體,一則可以省麵粉材料,
二則在麵粉乾了之後,裡面的鹹鴨蛋還可以拿來吃,顧客也會覺得有價值!
因此 南部的捏麵人又稱為[鴨蛋尪仔] (台語)
傳統的捏麵人是以「米麵」的成份製成的,
加入精鹽(防止硬化)、明礬粉(防潮與防蟲咬)、防腐劑(防霉)後全部搓勻,
待冷卻後加入一般水性顏料揉勻即可。
但以這種傳統麵料捏成的作品很難保存,
遇溼季時,會褪色並出鹽發霉,再遇到乾季時,又會有龜裂脫落的情形。
目前捏麵人的材料非常多,
有一般的「塑土」,也有能發瑩光的「夜光土」,
還有裡面參有金粉的「珍珠土」,更有那種你幾乎可以忘了它的存在的「輕質土」,
另外,還有麵包花土、彩色雕塑土、 紙黏土、 琉璃土……等等。
不僅可以達到傳統捏麵人上亮光漆後的光澤,又可以長久保存,不易變質。
更因為這些麵料的多元性,增加了捏麵人造型的廣度。
欣賞臺灣在地文化之美
( 看桌文化 ) 的傳統與現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