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糖尿病的各項檢驗
●若懷疑自己有糖尿病,很難僅以身體的症狀就判定是否得病,
最準確的方法就是去看醫生並接受血糖檢測,
抽完血檢驗報告出來,當然醫生會告訴你身體的狀況。
●但是,若自己能解讀檢驗數值的內涵,
有糖尿者,就能多掌握一些自己的身體的變化,
而無糖尿者,也能多了解一些醫學常識,防範於未然。
●檢驗的數值密密麻麻,每項檢查代表什麼意義?
到底這些檢驗數值有無異常?讓人看得灰煞煞?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了解抽血檢查糖尿病的各項數值指標吧!
●(壹)首先來認識血糖的計量單位
●診斷糖尿病是以血糖測定為依據,血糖中的葡萄糖濃度稱為「血糖值」
血糖值表示法有兩種單位:
一種是毫克/分升(mg/dL),我國、美國、日本常用。
另一種為毫摩爾/升(mmol/L),中國、英國常用。
●「g」是公克 ( 1公克=千分之一公斤)。
「mg」是千分之一公克,簡稱為「毫克」。
「L」是指「公升」( 1公升=1000cc )。
「dL」是「分升」(1dL=0.1L=100cc),
mg/dl (毫克/分升)就是每100cc含有多少「毫克」的濃度單位。
●「mol」(摩爾)是物質的量的基本單位。
1 摩爾(mol)=1000毫摩爾(mmol)
mmol/L (毫摩爾/升)為每1000cc含有多少「毫摩爾」的濃度單位。
●兩種單位的換算公式為:
mg/dL÷18=mmol/L
或mmol/L×18=mg/dL。
●(貳)檢查糖尿病的各項數值指標
●(一)空腹血糖(GLU-AC)
●意義:
●胰島素是一種蛋白質激素,由胰臟內的胰島β細胞分泌。
胰島素參與調節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謝,控制血糖平衡,
可促使肝臟、骨骼肌將血液中的葡萄糖轉化為糖原。
缺乏有效的胰島素會導致血糖過高、糖尿病。
●正常人胰島素的生理性分泌可分為(基礎胰島素分泌)和(進餐後的胰島素分泌),
這兩部分胰島素分泌量大約各佔50%。
(基礎胰島素分泌)是指空腹狀態下的胰島素分泌,
在使空腹狀態下血糖保持在正常水平。
●測空腹血糖值了解(基礎的血糖值)是否正常,
與反應病人的(基礎胰島素)含量,
和胰島β細胞功能,及(基礎胰島素的分泌)功能。
●已罹患糖尿病的患者,測空腹血糖值,
以了解基礎數值的控制成效(所用藥物對整個夜間乃至清晨血糖的控制情況)。
然而空腹時間(小於 8 小時)或(超過10小時以上)的話,這樣檢驗會不準確!
●意義:
●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餐後血糖卻很高,
●飯後血糖的檢測,是為了判斷吃下食物後,
它反映了胰島β細胞的儲備功能,即進餐後食物對胰島β細胞刺激的能力。
●方法:
所謂「餐後2小時」應從吃第一口飯吃下去開始計算起整2個小時後測血糖。
●體檢中測量時應按照平時一樣的時間和劑量服藥、
●指標:
●意義:
當血中葡萄糖濃度愈高時,糖化血色素就愈多,
●一旦葡萄糖和血色素結合,就不容易脫落,直到紅血球細胞衰亡。
一般紅血球的平均壽命為四個月時間,
●但看不出此期間內的血糖波動,所以糖化血色素無法取代日常的血糖測量。
想要知道日常的飲食、運動、生活習慣和藥物對血糖的影響,
這些都代表血色素中不同的含糖部份,各自有不同的檢查方法和判讀標準。
不同的糖化血色素或相同的檢體在不同的地方檢查都會有不同的數據,
所以在判讀前必須知道該檢驗室之正常值。
●失血、溶血性貧血和血色素的疾病可影響糖化血色素,
因此不能以糖化血色素取代血糖檢查作為糖尿病控制的唯一指標,
也不能以它作為調整胰島素劑量的單一依據。
●方法:
●這測試只需抽血進行檢驗,是不需要空腹。
●國民健康署建議~
●如果你是使用胰島素治療,則每年檢查四次,
●指標:

●意義:
如果只做單一檢查,有可能被誤診為沒有糖尿病,
●方法:
此試驗受檢者在檢查前連續三天,每大至少攝取250公克的碳水化合物,
並請於抽血檢查前一天需空腹8~10小時以上(但可喝開水),
●指標:
若120分鐘血糖值小於140mg/dL是正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