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佈光

●前言

一個場景若由100名燈光師分別來佈光,會有100種不同的方案與效果。
燈光宜精不宜多。過多的燈光使工作過程變得雜亂無章,難以處理。
一般有三盞燈即可,分別為主體光、輔助光與輪廓光,
此即是著名而經典的佈光理論就是【三點照明】。
只要弄明白三點佈光原理,
在佈光中就有了方向,對光的定位就有了設計依據。

 

【三點佈光】,這是在平面、二維空間的畫框中,
以均衡、有造型的立体形狀影像,來塑造三維空間感的手法。
在攝影棚中可對光線有完全的控制,
當然這一基本原則也適用在外景燈光的處理上。


(一)主體光(Key light):
它規定了方向、角度、與範圍,規定了照明光軸與照射角。
起著主要造型和確定光影格調的作用。
通常用它來照亮場景中的主要對象與其周圍區域,
場景中的主要照明來源,並且擔任給主體對象投影的功能。
主要的明暗關係由主體光決定,包括投影的方向。
主光會產生陰影,也能帶出主體的形狀。


●如主光燈在15度到30度的位置上,稱順光;
在45度到90度的位置上,稱為側光;
在90度到120度的位置上成為側逆光。

 

●基本上會被放置在由相機到被攝主體間橫軸線的30°~45°角的位置,
同時也會高於相機而拉高到縱軸30°~45°角的高度。


●主光通常會使用可聚光的燈具(?也有人主張用柔和的散光燈?),

端看預為如何表現?以便在散光和聚光間做調整。

 

(二)輔助光(Fill light)
用它來填充陰影區以及被主體光遺漏的場景區域,
調和明暗區域之間的反差,柔化主光形成的陰影,同時能形成景深與層次。

 

●當主光在人物左前上方15-45度角時,
通常補光位於人物右前下方也約15-45度角。
基本上補光就是跟主光相對相反的位置上。
如果主光在左上, 補光就在右下。反之亦然。
基本上都以頭部為中心。上15-45度角,下15-45度角。

補光打下去,基本上就能消除主光在人物上產生的強烈陰暗面。

 

●一般會被放置在主光的另外一側,比較接近45°角的位置,通常和攝像機同高

(如此位置的安排,目的是為避免其效果與主光燈的效果衝突,尤其是不要有双重陰影)。


●輔助光或多或少可以減少由主光所帶來的陰影,
也因為這個原因,其亮度絕對不會超過主光,而多使用較柔和、較擴散的光線來源,
例如高頻熒光燈或散光型的鎢絲燈。
太強的輔助光,則會產生低對比的單調扁平的影像。
由於要達到柔和照明的效果,通常輔助光的亮度只有主體光的50%-80%。

 

●(附註:【光比】是指被攝體主要部位的亮部與暗部的受光量差別,
通常指主光與輔光的差別。
光比大,反差就大;光比小,反差就小。
刻畫硬漢形象時,適合高反差;而表現柔和甜美時就適合低反差;
適度的亮暗可使作品產生生動的立体感,
而光比差距過大亮部會過曝,暗部會不足,
要表現適度的立体感,光比宜控制在1比2或1比3左右
調節光比的手段主要有三種:
①調節主、輔光的強度;
②調節主、輔燈至被攝體的距離;
③用反光板、閃光燈對暗部進行補光。)


●(註:也可不設輔助光,而是打燈照射反光板,

再由反光板的反彈光作為補充光,來淡化陰影。)

 

A1.jpg  

 

(三)附加的光源,有時也稱為修飾燈光(Separation light)
可以加強或放大三點打光的基本模式

輪廓光(Back light)
前兩度光完成後,需要把物體與環境隔開,產生一種深度與層次。
輪廓光總是被放置在主體背後有足夠角度的高度(約縱軸45~55度),
以避免光線直接照射到鏡頭。
輪廓光有助於為主體塑造出輪廓,特別是頭部和肩膀的區域,可以和背景區隔開來, 

側光(Kicker light): 
和輪廓光作用極為相似,側光有助於區隔主體和背景。 
通常會被放在主體背後,比較低的位置,也會和主光相對。 
輪廓光和側光所需的亮度差異極大,黑髮的人需要較多的光線,金發或禿頭的人就會少些。 

 

眼神光(Eye light)
會是較小、可聚焦的光源,
放置在攝像機旁且在眼睛高度,可增加演員眼睛閃亮的感覺。

背景光(Background 1ight)
則照亮背景,和主體的輪廓光是大不同的。
背景光也有助於使主体和背景或佈景區隔開來。
將背景燈置於地上,朝上照明,
可使背景下方呈現較亮的色調,上方呈現較暗的色調,使背景色調產生漸層的變化。

髮光燈

用來照亮頭髮,讓頭髮發出閃耀的亮光。

其擺置的位置有三:一在頭頂上,一在頭上偏一側的地方,一在側邊與頭同高的位置。

最理想的位置是稍微偏頭部後方的位置。

髮光燈最好以聚光燈為宜。

 

重點光:以聚光燈打在預為強調的部位。

 

A2.jpg  

 

●一個場景如果打光正確的話甚至可以不使用輔助光源,

有的燈光指導也避免使用輪廓光和側光,以求更有真實感。

 

●在第一點光線、第二點光線、第三點光線的共同合作下,

完成了三維物體與空間在二維圖像中的立體形狀。

 

●佈光順序
(1)先思考要將被攝物拍成什麼樣子?
遇到每一個主題,就應先加以分析,研究如何照明。
然後從最主要的燈光開始,再逐步佈置其他燈光。

(2)決定主體光的位置與強度;
在橫軸30~~90度,縱軸45度(高於相機)的空間中,調整主燈的角度、高低、遠近,
(可參考單點佈光的方式)
由相機螢幕上觀察光與影的變化:位置、強弱、面積大小、表現立体凹凸的陰影長度。

(3)決定輔助光的強度與角度(或用反光板代替);
打完主燈後,由相機中觀察那些陰影的地方須要補光,
填充陰影區以及被主體光遺漏的場景區域、調和明暗區域之間的反差,
調整輔助燈的角度、高低、遠近(影響影子的濃淡),
(可參考双點怖光的方式)
由相機螢幕上觀察光與影的變化:位置、強弱、面積大小。
輔助燈通常位於相機同高的45度角,
避免其效果與主光燈的效果衝突,尤其是不要有双重陰影。
輔助光的亮度約主體光的50%-80%。

(4)斟酌是否需要各種修飾光?
若需要,再決定其位置與強度,
可以暫時關閉主燈、輔助燈,來測試其他的燈光的位置與強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半呆鬍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